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糧食價格總體低迷;國內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糧食消費需求先抑后揚,玉米價格上漲較多;省內糧食消費價格指數保持平穩,玉米價格隨國內市場價格上漲,進口糧食大幅增加。主要國際組織對未來糧食供應持相對樂觀態度,但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糧食市場的后續影響仍有待觀察;國內和省內將繼續抓好糧食生產,糧食消費特別是飼料用糧持續回暖,口糧品種價格有望保持基本穩定,玉米價格上漲壓力較大。
一、上半年糧油市場回顧
(一)國際市場方面,大米供應偏緊、價格上漲,其他糧食品種需求萎縮、價格下跌。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部分糧食品種減產預期的影響,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先后出臺了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措施,一度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但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消費的抑制作用明顯,除大米外其他主要糧油品種國際市場價格短暫走高后隨即下行。比年初相比,6月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麥、玉米、大豆價格分別比年初下降9.9%、11.4%、7.4%;泰國大米現貨離岸價大幅上漲16.4%,但已比4月中下旬的高位下降9%。
原因分析:一是全球糧食庫存較為充足。據美國農業部公布數據,2019/20年度全球谷物、大豆期末庫存分別為8.21億噸、1億噸,庫存消費比分別為31%及28.6%,均遠高于18%的安全水平。二是美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主要糧食出口國并沒有限制出口,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在確認國內糧食安全后已取消出口限制措施。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導致玉米等生物燃料原料需求萎縮。四是新冠肺炎疫情抑制飼料用糧及食用油消費需求。五是大米價格因泰國減產、部分國家囤積以及印度、越南等國出口受阻導致供應偏緊、價格上漲,后期隨越南限制大米出口措施的取消而有所回落。
(二)國內市場方面,國家采取系列措施穩生產穩市場,糧食消費先抑后揚,玉米價格上漲較多,小麥、稻谷價格相對穩定,糧食進口同比大增。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伊始,國內產區糧食外運曾短暫受阻,國家迅速采取系列措施暢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運輸,國內糧食市場供應保持基本穩定。同時,國家加大力度支持糧食生產。為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將東北地區中晚稻最低收購價預案執行截止日期延長1個月;將2020年生產的秈稻最低收購價提高0.01元/斤。
3月下旬以來,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企業補庫需求推高產區糧食價格。對此,國家于4月中旬加大了政策性稻谷、小麥投放力度;自5月下旬起,每周投放400萬噸臨儲玉米。
國家的調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市場糧食供應及價格基本穩定。與年初相比,小麥因豐收價格而有所下跌;稻谷庫存充裕,但由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整等因素價格有所上漲;玉米價格因國內生豬產能快速恢復、加上自2017年以來連續產不足需而大幅上漲。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數據,6月30日國內主產區小麥、中晚秈稻以及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分別比年初下降2.5%、上漲5.8%及上漲20.7%;上半年全國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1%。
我國復工復產走在全球前列,除大米外的主要糧食價格走勢強于國際市場,企業進口糧食的積極性較高。上半年進口糧食6090萬噸,同比增長20.6%。其中:大豆4504萬噸,同比增長17.9%;小麥335萬噸,同比增長90.3%;玉米366萬噸,同比增長17.6%;高粱178萬噸,同比增長154.8倍;稻米124萬噸,同比減少2.4%。
(三)省內市場方面,零售市場價格平穩,玉米價格隨國內市場價格上漲,進口糧食增加推動商品庫存回升。
1.零售市場糧食供應貨足價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迅速啟動糧食應急保障機制,實施強化市場監測分析、細化供應預案方案、推動企業復工開業、加強糧油市場巡查、加強輿論引導、強化協同聯動等6項舉措,迅速穩定了糧油市場預期。上半年我省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僅上漲1.9%,漲幅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2.6個百分點,各月同比漲幅始終保持在1.8%-2.1%。
2.預計我省早稻產量質量雙高。一方面早稻播種面積止跌回升。據統計部門初步數據,我省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早稻擴種任務,早稻播種面積達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51.7萬畝,為近7年最高水平。另一方面,早稻生長收獲期間省內氣象條件較好,單產及質量提高。經農業部門實割測產,預計全省早稻均畝產401.5公斤,同比增加11.5公斤,增幅2.95%;總產量523.44萬噸,增幅7.2%。
3.飼料用糧需求逐步恢復。據我局統計數據,納統企業上半年飼料用糧比上年同期減少,但6月份已實現同比正增長。6月末,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的珠三角地區玉米到港價及我局監測的玉米入廠價分別比年初上漲14.9%及9.4%,但漲幅分別比東北產區低5.8、11.3個百分點。因進口大豆于2季度集中到港,省內豆粕價格沖高回落,6月末價格比年初下降1.1%,比3月末高位下降13.1%。
4.糧油進口量一增一減。據海關統計,上半年經我省口岸進口糧食1257.3萬噸,同比增長45.1%;進口植物油69.3萬噸,同比減少28.5%。糧食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除大米外的國際糧價低迷,性價比提高。二是消費需求特別是飼料用糧需求回暖推動粗糧進口增長。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蔓延,企業增加庫存的意愿較強。四是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自美國進口糧食220萬噸,同比增長215.4%。食用植物油進口需求則因大豆進口恢復、豆油產出增加而大幅減少。主要糧油品種進口情況:大豆580.4萬噸,增22.9%;稻米78.4萬噸,減11.2%;小麥176.2萬噸,增70%;玉米168.6萬噸,增13.6%;大麥51.1萬噸,增103%;高粱137.7萬噸,去年同期幾無進口;棕櫚油59.1萬噸,減32.7%。
5.糧食外購量庫存量回升。在進口糧食大幅增長的帶動下,2季度我省外購糧食同比大增,扭轉了1季度同比下跌的頹勢。我局監測的主要港口上半年來糧(含外省來糧及進口)1778萬噸,同比增長13.25%。糧食外購量增速顯著快于消費需求恢復速度。6月末,入統企業商品糧庫存比年初增加10.9%;省、市、縣儲備糧均未動用,庫存保持穩定。
二、后市分析研判
(一)全球糧食增產預期較強,但新冠肺炎疫情及偏低的價格可能對未來供應帶來一定影響。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境外蔓延,但主要國際組織對未來糧食供應普遍持相對樂觀態度。美國農業部7月供需報告預測,2020/21年度全球谷物產量27.3億噸、貿易量4.51億噸,分別比上年度增長2.4%及3.5%;期末庫存消費比達33.3%,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大米、粗糧分別增產0.6%、1.5%、3.7%。大豆產量3.63億噸、貿易量1.62億噸,分別比上年度增長7.5%及1.4%;期末庫存消費比26.2%,高于18%的安全水平。
然而,主要大豆出口國美國、巴西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可能影響國際大豆、大米貿易;小麥、粗糧價格低迷,可能影響種植意愿,美國農業部已連續兩個月下調2020/21年度全球谷物產量預測數據;國際石油價格已回升至40美元/噸上方,國際糧價下行空間有限。
(二)國內小麥、稻谷庫存充裕,可確保口糧消費市場穩定,玉米產消缺口擴大、價格有上漲壓力。
從生產看:我國2020年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比2019年增加0.9%,創歷史新高;其中夏收小麥產量13168萬噸,增產0.6%,質量為近10年最好。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提出“秋糧要爭取有好的收成”,預計國家將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然而,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多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對早稻產量質量及晚稻種植均將產生一定影響。
從需求看:二季度末,全國生豬存欄比一季度末增長5.8%,已連續三個季度環比增長,預計玉米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復蘇,飼料企業使用小麥替代玉米的現象也將增加。稻谷主要用于口糧消費,需求將保持基本穩定。
從庫存看:政策性小麥、稻谷庫存處于高位,可有效平抑市場波動,確保成品糧價格穩定,但符合質量要求的新產稻谷價格有上漲壓力。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預計2019/20年度國內玉米產消缺口1753萬噸,政策性庫存持續消耗,價格上漲的壓力較大。
(三)省內糧食供應有保障,消費需求持續復蘇,玉米價格波動將大于其他品種。
1.糧食供應有保障。一是國內糧食生產大局穩定向好,糧食儲備充裕,國家將保糧食能源安全列為“六保”工作任務之一,有利于我省立足國內市場保障糧食供應。二是我省早稻產量質量雙高,糧食生產開局良好,預計晚稻產量將保持穩定。三是雖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等不確定因素,但預計下半年糧食對外貿易將保持基本暢通。我國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預計美國產大豆、玉米等的進口量將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四是上半年外購糧食數量高于實際消費需求較多,企業商品庫存增加。
2.消費需求持續復蘇。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對省內生產生活的影響趨于減弱,受疫情抑制的糧食消費需求將持續恢復。二是“非洲豬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推動飼料用糧需求復蘇。據統計部門數據,2季度我省生豬存欄1432.37萬頭,同比增長0.2%;其中能繁殖母豬151.1萬頭,同比增長15.8%,預示下半年生豬存欄量將快速上升。
3.玉米價格波動將大于其他品種。一是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供應充足、庫存處于高位、需求變動小,預計價格將穩定略漲。二是上半年大豆進口大增,省內大豆、豆粕庫存回升,且國際大豆價格處于相對低位,價格大幅上漲的概率較低。三是受國內產區價格上漲影響,省內玉米價格上漲壓力較大。但經我省口岸進口的玉米及其替代品較多,同時國家進一步完善政策性玉米投放政策,有可能導致玉米價格高位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