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適度加工與品質評價體系應用
一、成果來源及簡介
1. 成果來源
?。?)公益性行業(糧食)科研專項“商品糧油品質資源及加工用途數據”(201313006)
?。?)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粳稻適度加工規范的研究”;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我國粳稻主要品種及米面產品品質測評”;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中國粳稻基準米的研究”
(5)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中國秈稻食味評價參考樣品的研究”。
2. 成果簡介
為解決過度加工問題,提升大米產品品質水平和企業效益,通過研究:
(1)建立了稻谷米品質評價體系和品種品質數據庫;
?。?)證明了大米加工精度與食味品質并非呈正相關關系;
?。?)提出我國大米適度加工區間及最優食味品質的加工精度控制平衡區間;
?。?)在現有出米水平上可提高3-5個百分點,營養保留水平提升約10倍,食味值達到最優;
?。?)在常規儲藏條件下保質期至少可維持6個月,基本滿足大米流通貨架期的需求。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制定取消加工精度丁丁的LS/T 3109《中國好糧油 大米》標準。
二、成果技術內容和對行業的意義
以“優糧優種”帶動稻谷原料的品質水平整體提升;通過技術改進和工藝升級,提高了加工產出,降低了能源消耗,整體提升企業效益。
1. 稻谷品種資源評價
針對不同品種的區域適應性差異,篩選擬種植或收獲區域稻谷品種,考察指標包括品種適應性、產量、品質、食味品質,形成可供選擇的優質、穩產的原料品種庫;
2. 原料稻谷最適加工區間評價,根據適度加工區間,提出不同原料加工平衡點;
3. 加工技術提升及效益評價,根據加工平衡點,通過調整優化技術參數,評價加工工藝改善綜合效益;
4. 制定企業標準,根據項目實施整體要求,制定企業加工技術規范、質量控制等相關標準,進一步規范加工,提升管理效益。
三、成果技術指標及先進性
以年加工2萬噸稻谷量核算,按照市場平均水平,可提高出米量800噸,能耗降低約12萬度電耗,綜合效益擬提高200萬左右。
四、技術成熟度
經過近5年的研究和調研,大米適度加工與評價體系已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大部分加工企業實施具備實施條件,可在大型產銷一體的大米加工企業進行應用示范和推廣。
五、應用情況(介紹成果已應用范圍、應用單位、取得效益等)。
六、成果轉化造價及投資預算
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預算。
七、成果應用案例
無
八、成果合作方式
1. 項目合作開發:協助企業開展包括稻谷資源調查與篩選、技術參數改進、工藝改進、標準制修訂、產品研發等;
2. 技術咨詢:利用掌握的數據資源,為企業提供相關的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
九、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聯系人:段曉亮
聯系方式:010-56452657,1510112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