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大麥、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這四類貨物的進口增加一道程序——辦理自動進口許可證。
8月6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布了2015年第34號文件聯合公告,決定將大麥、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納入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從9月1日起執行。
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將以上四類商品納入自動進口許可管理,意在對這幾類商品實行有效監測,相關部門加強相關農產品貿易調控的意圖明顯。
進口增加手續
根據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大麥、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四類商品從9月起納入了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貨物目錄,意味著這四類產品的進口須辦理自動進口許可證。
參照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布的《2015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貨物目錄》,植物油、大豆、食糖、油菜籽等其他農副產品也位列其中。
所謂自動進口許可證,是指商務部授權發證機構依法對實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的貨物頒發的準予進口的許可證件。2005年1月1日起實施的《貨物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辦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收貨人符合國家關于從事自動進口許可貨物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可申請和獲得《自動進口許可證》。
依據有關規定,自動進口許可貨物管理和有關證件的簽發工作由商務部及其下屬主管部門、機構負責。
在沒有納入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貨物目錄之前,大麥、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這四類商品的進口,在監管證件上只需提供入境貨物通知單。
“進口之前,需要有檢驗檢疫部門批準開具的入境貨物通關單,先要去辦理通關單,才能到海關辦理報關手續。”一位不愿具名的海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
而從9月1日起,除了入境貨物通知單之外,進口這四類商品還須先向商務部門申請辦理自動進口許可證,之后才能到海關辦理報關手續。
“簡單來說,這四類商品在進口中,增加了一個管理監管的部門。”上述海關人士說,“只要停止簽發自動進口許可證,這四類商品就沒辦法進口。”
根據《貨物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對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貨物采取臨時禁止進口或者進口數量限制措施的,自臨時措施生效之日起,停止簽發自動進口許可證。
而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由于增加了自動進口許可證的程序,相關部門實際上加強了對相關進口的監督,雖然目前并沒有出臺明確的下一步措施,但加強管控的態度非常明確。
四類商品進口激增
對于進口管理新政的出臺,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并不意外。
在新政出臺、加強管控的背后,是近一兩年來大麥、高粱、木薯、玉米酒糟的大量進口。
2014年,大麥、高粱進口成倍擴大,導致谷物進口總量增加。據統計,去年高粱進口577.6萬噸,同比增長4.4倍。而據有關分析機構預測,2015年中國可能進口超過1000萬噸高粱。而2015年海關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進口高粱達100多萬噸。2014年大麥進口約541萬噸,同比增長130%左右。
高粱、大麥等進口的激增,一方面由于來自國內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則緣于價格上的優勢。
國家現代農業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京告訴記者,前幾年,大麥進口量最大不超過300萬噸。“之前進口的大都是啤酒大麥,90%用于啤酒釀造。”張京指出,近一兩年國內啤酒生產穩定,需求并沒有增加,“增長來自于國內飼料行業的需求。”
近年來,由于玉米臨時收儲價格連年增長,國內玉米價格高企,加之玉米進口又實行配額限制,因此玉米產業下游企業轉而尋找玉米替代品。
國家現代農業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鄒劍秋告訴記者,高粱分為飼用、食用和酒用高粱,“主要從澳大利亞和美國進口,進口的大部分是飼用高粱,流向飼料企業”。
相比于國內,大麥、高粱的進口價格更為低廉。“進口大麥每斤比國內低10%左右。”張京說。同時,和進口玉米價格相比,它們的價格也具有競爭力。
據資料顯示,中國的進口玉米成本約為每噸380美元,相比之下,高粱進口成本只有284美元。在成本差價拉大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商家會轉而使用高粱。
進口亂象叢生
高粱、大麥進口量的激增不僅使得糧食進口的結構發生了變化,也對這些小作物的生產帶來沖擊。
在專家看來,高粱、大麥等本身就是小作物,相比于主糧作物,種植面積不大,價格上也不享有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價等政策,如果進口量持續增加,那么會打擊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產業的發展也將重挫。
除了對國內生產造成影響,進口數量的大幅度增加還帶來了其他隱形風險。
鄒劍秋透露,之前有海關工作人員向她咨詢如何區分不同用途的高粱。“有的進口商將飼用高粱當作酒用高粱進口,或者宣稱澳大利亞進口的是酒用高粱,美國進口的是飼用高粱,”她告訴記者,“其實這是錯誤的,進口高粱的單寧含量達不到國內酒用高粱的標準。”這些不達標的高粱被運到酒廠,生產出來酒的品質也大受影響。
此外,隨著進口數量激增,進口檢驗檢疫中檢測出雜草、病害等案例也在增多。
例如,去年廈門海滄檢驗檢疫局就查驗了一批進境高粱檢驗檢疫性雜草種子嚴重超標。而在今年7月,連云港檢驗檢疫局從來自越南的進境木薯干集裝箱中截獲了外來有害生物。
而新政的出臺,釋放出的加強管控的信號,也讓專家認為,新政也將對進口市場的亂象帶來一定的約束。